先秦時期的南陽喪葬習俗(3)
|
發布人:花圈網 發布于: 2019/9/3
|
|
三、 三國至明清南陽的葬俗 東漢中期以后,封建王朝即將走完一個王朝由創建、鼎盛、衰退、滅亡這一周期,政治上的倒行逆施使得戰亂頻仍,世態炎涼,人心不古。外來佛教乘虛而入,迅速占領了人們的思想空間,它宣揚的精神靈魂永生、輪回轉世、因果報應等觀念很快為人們所接受,加上東漢中期道教開始興起,社會上出現了一大批“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的道士,他們積極參與民間祭祀活動,宣揚通過咒、符等手段加強對往來自由的鬼神進行管理。儒、釋、道三教在意識形態領域經過長期的斗爭浸染,互取所長,漸漸走向吻合。從三教對人們喪葬意識的影響來看,儒教因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對人的行為意識起主導作用,道、釋二教僅僅是強化了人們的喪葬意識而已。儒教統治人的意識形態兩千余年,厚葬之風和繁文縟節在漢以后各代均有表現,并屢禁不止,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因為儒家的倫理道德規范限制了人們薄葬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故而在兩漢時期,宛人不論家財雄厚與否,都甘心情愿將財富埋藏于地下。在葬儀方面,只因財力所限,僅有陪葬數量的差異,而沒有厚葬觀念的差異。上至貴胄富商,下至平民百姓,在對待厚葬這個問題上,觀點出奇地一致。厚葬在封建社會一定意義上成了人們立身處事的標尺,如果敢于標新立異實施薄葬,那簡直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南陽喪葬文化承繼的連續性,使得厚葬之風形成一股巨大的慣性,在穿越各個朝代的歷史過程中,對其內涵中的政治、宗教、文化等因素,及時地予以吐故納新,以致于恒生恒新,萬世不絕,成為人們喪葬活動的鮮明主題。 從漢末到三國,又到南北朝這三四百年的時間內,是南陽歷史上比較動蕩的年代,戰火連綿,經濟蕭條,官匪一家,民不聊生,盜墓賊人群生,統治階級的地位亦不穩固,這樣,人們在葬埋故去的親人時,自然對兩漢的厚葬之風有所收斂。統治者身先士卒,在薄葬方面邁出了一步,史書對此曾有較多述評。現摘錄曹操《遺令》如下: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戌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三國志·武帝紀》。) 晉宣帝司馬懿,也深感身后厚葬不妥,于是事先作了詳細的交待和安排,“先是預作《終制》,于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后終者不得合葬”(《晉書·宣帝紀》。),要求其后人按照他的遺愿從事。南陽民間崇尚厚葬之風稍有收斂。 魏晉時期的戰爭,客觀上阻止了厚葬之風的蔓延,金玉珠寶和石雕工藝品也不再被埋入地下。同時,東漢時期產生的在墓前立碑的習俗,也由于戰亂易遭毀壞之故,魏晉時期南陽民間崇尚這樣一種新葬俗:在墓前立碑的同時再于墓內放置一塊墓志銘,作為更加保險的標記。為威懾恐嚇盜賊掘墓,還常常在墓門處放陶質獸,俗稱鎮墓獸。該獸或踞或臥,面目猙獰,張牙舞爪,使人恐怖,墓主希望借助鎮墓獸嚇退侵犯墳墓之人,用心可謂良苦。這些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時人對于盜墓的恐懼。 隋唐期間南陽民間的喪葬,較之以往,最大的改觀就是墓中置放彩繪陶俑,墓壁彩繪青龍白虎,墓頂繪日月星辰。宋元墓葬,使用仿木建筑結構的磚墓,并盛行焚燒火紙的葬俗。用紙扎制偶人、明器,在送葬的路上焚燒或堆放于墳丘之上。此俗與以往將大量財物埋于地下相比,實乃節儉之舉。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結束了元末動蕩不安的政治生活,社會經濟在以后200余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產品日益豐富,中期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是,也催生了南陽人們的享樂意識,加之西方傳教士的傳教活動,把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大大開闊了明人的眼界,出現了反理學、重個性解放的社會思潮。人們對于金錢和享樂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狂熱,社會各界為追求金錢而極富冒險精神。浮躁的社會心態,匯成這一時期振振不寧的社會情緒,對情欲、肉欲和物欲的貪婪追求以及由此而出現的僭越之風,都猛烈地沖擊著傳統喪葬禮俗中的封建教條。世風輕浮侈靡,活人只圖今日快活,哪管身后的一切,因此大多數人不愿將大量的金銀財寶埋入地下,導致墓葬內容日益簡單,隨葬物品多由象征性物品取代。雖然如此,貴族富戶之墓,因受地位、身份和禮制的限制和影響,相對而言,墓葬仍相當豪華。當然,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明朝薄葬問題,此時的薄葬與魏晉薄葬之風甚為不同,明之薄葬只是不愿把錢財埋入地下,不等于在喪葬方面不愿多花錢。事實是,僭越尚奢之風對喪事亦有很大的浸染。每遇喪葬,喪主總是竭盡全力大擺筵席,酒肉酬賓,大行齋醮,設臺演戲,全不以死者為戚,鄧州府“喪則棺槨衣食,哭誦訃告吊奠,咸尊家禮。若夫客至張筵,伎樂雜,延僧供奉,諷經破獄,以及引發之日,冥器芻靈,充塞道路,務以華觀為悅”(《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卷420。)。 明清之后,經過多次改革和演變,葬俗改除了傳統喪葬上的弊端,具有一定的移風易俗意義,體現了時代進步和民眾思想認識的提高。但是,由于喪禮不是簡單的禮儀制度,其深層所包含信仰和觀念的變化比禮節儀式的變改更難更慢,所以喪葬風習的傳承性使自周秦以來沿襲已久的傳統喪葬禮儀很難被全新的喪儀所取代。更何況,在南陽民間同姓相居,宗廟森嚴,即使有心變改舊禮之人,也會在強大習慣勢力圍殲責難下違心相從,以免落不孝不義之罪名。故而,在廣袤的民間大地上,喪葬禮儀仍依舊禮而行,世人對傳統喪禮中某些惡風陋俗的危害性未必有一個比較明晰的認識。這就是傳統喪葬禮俗仍然大行其道的原因。
[1]
上一篇:先秦時期的南陽喪葬習俗(2)
下一篇:先秦時期的南陽喪葬習俗(4)
|
相關資訊:
·南壽山墓園電話,地址,南壽山墓園花圈訂購價格,網上代送花圈
·大理州大理市下關鎮花店喪事白事花籃去世葬禮殯儀館花圈訂購異地送花圈
·大慶歸宿陵園附近花圈壽衣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