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柩一段時間之后,諸事準備就緒,就要選日子報喪。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后的第一種儀式了。
報喪儀式早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即使已經知道消息的親友家,也要照例過去報喪。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報喪方式。在廣西一帶的地區,按照舊規矩,響三次火炮就表示報喪,這叫做"報喪炮",然后派人告訴給親友。也有的地區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紙扎成旗幟立在門前作為報喪的信號。
還有的地方,報喪的人到親友家門不能徑自入內,必須要等在門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們拿一鏟子火灰撒在門外之后,才可以進門報喪。這樣做是為了辟邪。也有地方報喪俗規非常嚴格,喪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須由房族侄子到親戚家報喪,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須由兒子、女兒給外婆家報喪。報喪的孝男孝女必須頭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條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報喪事。
哭報完之后馬上回家。當外婆家里派人來奔喪,走到村頭的時候,孝男孝女必須跪在村邊路口哭迎,哭著述說喪親的悲痛,哭謝奔喪親人的一路辛勞,并且給每人遞上一條白布,叫做"孝布"。在東北一帶,是用在門外懸掛紙條來報喪的。
紙條數是以死者年齡的不同來確定的,一歲一條,另外加上兩條,表示天和地。并且他們用死者性別的不同來決定懸掛紙條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則懸掛在門的左面,死者女性則懸掛在門的右面,人們一看到門口的紙條就知道這家死了人,死者的壽數,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
下一頁
[1][2]
上一篇:墓碑文
下一篇:挽聯的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