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族的風俗習慣中,最有民族特點的喪葬儀式當屬具有濃厚伊斯蘭風情了。回族人把死叫做“無常”或“歸真”,稱死者為 “亡人”或“埋體”。病人已死,叫做“咽氣”,一般忌說“死”或“死人”。他們以“得土為安”,有人“無常”之后,實行土葬,抗議火葬,因“真主”對壞人死后有“火獄”之故。實行速葬,一般埋葬不隔夜,早亡晚葬,夜亡早送,若子女親人在外,臨終前有遺囑時,可以等一二天,但不得超出三天以上,以免死體腐敗、發臭。如死于輪船即可海葬,死于異地者可以就地埋葬。回族人不用棺木,無論貧崇高賤輩份巨細,一律同等。 回族有自己的墓地,不去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墓地里埋葬。有些墳地由姓氏來命名,如廣州宛葛斯墓、福州阿萊丁墓、揚州穆斯林先賢普哈丁墓、南京的鄭和墓、劉智墓、常遇春墓。有些墓地以時間、人口、地抗命名。如呼和浩特回民墳中的老墳地,自明末清初就美觀清潔,遺體要經過修面、修胡須,理掉過長的頭發,其它部位過長的毛發也要剪短或剃掉。還要修剪手指甲和腳趾甲,清除污垢。亡人葬前,務必沐浴。浴者3人,須男人為男亡人浴;女人為女亡人浴。浴前,浴者要巨細凈,然后撤去亡人身上蓋的白布單,脫去亡人衣,移尸浴床(俗稱“水板”),用白布遮其下身(自臍至膝)。此時,點香,傳顱,三浴者分站亡人兩旁和足下,輪番通報3周。然后用湯瓶裝上溫水,一人執瓶,一人戴上凈水套,先頭面次兩臂,再洗足,洗上身,用毛巾拭干;之后掀起遮布(但不露羞體)浴下身,另以毛巾拭干。如此自右至左連沖3遍。浴畢,仍用于凈白布覆在“埋體”之上。頃刻,將做好的“開凡”拿來,按步驟給亡人穿上。 病人亡故,即在族內鄰里申請為亡人穿擴,即打墓。墓坑深淺,視土質而定,土質堅硬的,打5尺余即可;土質松軟的,可深至9尺。墓坑長6尺,寬3尺。離底1尺穿塘挖墓窯。窯一般朝西壁挖,口小里大,俗稱“偏堂”;在山坡地,可以坑底朝北挖一窟窿,俗稱“攛堂”。堂口呈弓背形,高2尺許、寬3尺,長6尺開外。北端為亡人削一土枕。
|